清末民初,廣州的茶樓為了吸引食客,尤其是生活于底層的茶客,順便帶旺茶樓生意,在客人之間留個爭取贏得口碑,便想出了一個帶有濟世色彩的廣告橋段。一般茶樓賣叉燒包、蓮蓉包和豆沙包。有間茶樓獨辟蹊徑創(chuàng)了一種雞球大包,餡料豐富,有雞肉、豬肉、筍粒等,形體自然也比普通包子大得多,所以就叫“大包”。這樣一個大包偏偏廉價出售,賣得比一般茶點還便宜,引得茶客趨之若鶩。一般人吃了一個大包,再也吃不下什么了。如果多賣,茶樓的生意就不用做了。所以,當(dāng)時茶樓就推出限量版。每回大包登場,都把早茶帶入高潮:伙計從廚房搬出一個直徑超過半米的大蒸籠,揚聲唱出:“東莞大包——東莞大包啰!”茶客聽到,精神一抖,這可是窮人的福音啊。大家歡欣雀躍,整個茶市一遍喧騰,“這里要!”“這里要!”的叫聲此起彼伏。因為是微利生意,每人只售一個。整個早市,這樣的大包只賣兩次,來得早的客人就有,來得晚的客人往往會為與大包失之交臂而嗟嘆一番。上個世紀20年代,廣州大同酒家在早茶時段也仿照人家東莞大包,不過不是簡單抄襲,而是創(chuàng)造性繼承,餡料增加了冬菇、火腿、鮮蝦和半個熟雞蛋。并以此作為招牌點心。老板請人寫了一副對聯(lián),歌頌自己感嘆世情:“大包不容易賣,大錢不容易撈,針鼻鐵生涯只望從微削;同父飲茶者少,同子飲茶者多,檐前水點滴何曾見倒流。”香港的大同酒家也學(xué)著總店的樣子“東莞大包”,只是對聯(lián)改得更暢達:“大包難賣,大錢難撈,針鼻削鐵,只向微中取利;同父來少,同子來多,檐前滴水,幾曾見過倒流?!?/span>
在各級領(lǐng)導(dǎo)的關(guān)心和支持下,公司取得了快速發(fā)展,自投產(chǎn)以來產(chǎn)品一直供不應(yīng)求。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要,公司規(guī)劃以廣州為生產(chǎn)、研發(fā)和銷售中心,待機建設(shè)新的生產(chǎn)基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