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康國賓張黎剛:把健康管理起來
雙魚座的人素以“喜歡幻想”聞名,雙魚座藝術(shù)家有:肖邦、米開朗基羅、伊麗莎白泰勒,金喜善. 但“雙魚座”的名人似乎和商業(yè)毫無瓜葛.
張黎剛改變了這個看法. 張黎剛生于3月20日,是雙魚座的魚尾巴. 一副小平頭,面堂飽滿,身體微福,這是記者初次見到張黎剛的印象,這位10年前為海外留學而放棄復旦大學的“天之驕子”, 現(xiàn)如今已是倡導健康管理的愛康國賓老總.
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——搜狐網(wǎng)元老、E龍網(wǎng)創(chuàng)始人以及現(xiàn)今愛康國賓董事長和CEO,雙魚座的張黎剛從容地游走在各行業(yè)之間.
被FBI“關(guān)照”的留學生涯
1996年夏天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時,當代表團走進會場,當時的NBC明星解說員鮑勃卡斯特斯,詆毀運動員,說他們大多服用興奮劑. 這句不負責任的話播出后,立即引起了留學生和一些華人社團的不滿,這其中就包括哈佛大學的留學生張黎剛.
張黎剛很快就加入到反擊辱華言論的隊伍中. 留學生們組建了“抗議NBC委員會”,張黎剛是委員會東部中心的負責人. 為了迅速地將反擊言論傳播出去,他們決定籌集資金登載廣告“罵”NBC. 經(jīng)過艱苦的努力,募集到了8萬美元. 西部中心優(yōu)先在《華盛頓郵報》上發(fā)布了抗議廣告. 一個月后,張黎剛領(lǐng)導的東部中心也在《紐約時報》上發(fā)布了抗議廣告.
巧合的是,廣告刊發(fā)前兩天,適逢鮑勃卡斯特斯出席全美一個有名的脫口秀節(jié)目. 當脫口秀主持人詢問鮑勃卡斯特斯,說有很多人對你不滿時,鮑勃卡斯特斯雙手一攤,否定和否認了一切.
但是很快,抗議廣告便針鋒相對的橫空而出. 在以自由女神像為背景的廣告上,標題赫然聳立:鮑勃卡斯特斯敗壞了奧林匹克精神. 于是,全美國人都從《紐約時報》上知道,鮑勃卡斯特撒謊了,他的確愚蠢地“得罪”了人.
緊接著,1997年香港回歸,張黎剛又自掏腰包包下哈佛大學肯尼迪中心,組織了一場慶祝香港回歸的慶典活動.
隨后,因不滿哈佛大學學生會只將自身定位于社交團體,張黎剛便想另立山頭. 當時哈佛校內(nèi)本科生有本《哈佛亞太評論》的雜志,但其80%的內(nèi)容都是在講. 張黎剛想,與其如此,不如一針見血,一步到位. 于是,《哈佛評論》應運而生.
但是這一系列的“愛國行為”,卻引起了一些哈佛校內(nèi)一些人士的遐想甚至質(zhì)疑. 當時哈佛有一個費正清研究所,主任是一位有名的漢學家,中文名叫傅高義,之前曾經(jīng)是美國情報局雇員.
在《哈佛評論》的幾次年會上,傅高義總要向張黎剛了解組織年會的人員來自于哪里,并做了一些記錄. 因為會議組織者并非全部來自哈佛,也有來自于其他大學或者是已在波士頓工作的留學者. 而之前張黎剛向哈佛研究生院申請成立《哈佛評論》時,居然有哈佛研究生院的官員責問經(jīng)費是否來自大使館?于是,張黎剛才明白原來自己被當作政府的間諜了!
但是不管怎樣,《哈佛評論》勢如破竹,迅速成長起來,成為中美民間政商交流的一個很好的平臺. 到今年,《哈佛評論》已經(jīng)走過十個年頭. 幾乎所有國內(nèi)的明星企業(yè)家如馬云、任志強、潘石屹等都去參加過《哈佛評論》的年會,一些高等政府官員如李肇星、周小川、劉明康等也陸續(xù)參加過《哈佛評論》的年會. 今天,《哈佛評論》依然精力旺盛的擔當著中美民間交流的一條重要渠道 . 而當時與張黎剛一起創(chuàng)建《哈佛評論》的搭檔,后來也成為人民銀行年輕的副司長.